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从20世纪30年代梅兰芳的戏曲跨文化传播看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路径
  • [摘要]梅兰芳20世纪30年代的公演舆论营造了一个中外言说的交流场域。中方的舆论宣传既影响了西方的评论话语,本身也是对传统戏曲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探索。1930年访美期间,胡适通过“原始文化”的思想潮流迎合西方对古典传统的“浪漫化”憧憬,但受制于西方中心的二元结构,戏曲终被赋予“异国情调”的“他者性”想象。针对这一情况,1935年,张彭春将戏曲的“程式化”特征阐释为“由共性见个性”的“审美化”过程,并类比西方的“先锋戏剧”,将“非写实”的戏曲程式从“民族性”的中国传统延伸为“普遍性”的世界趋势。这一过程使跨文化交流的标准从二元的东西、古今之别转向共通的心理、学理基础,也烛照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路径。
  • 郭超
  • 全文[ PDF 1774506.0 MB ] 2023.4(12):45-52  共有 268 人次浏览
  • 触感:书写与阅读中意义生成的重要中介 ——让-吕克·南希书写思想...
  • [摘要]书写与阅读既是人及其身体的行为,也是人及其身体的存在方式,其间交织着触感、意义和存在等诸多问题。在梅洛-庞蒂的身体理论和德里达的书写思想的基础上,南希从生存论的维度重新思考书写、阅读跟身体及其触感的关系,揭示了书写与触感交互的生存论基础、触感的开放性与书写的未完成性之间的关系以及传统阅读观念对身体和触感的遮蔽,最终以“意义”为枢纽重建了触感、书写、阅读之间四维的生存论关系。南希的思考深化了对书写的触感化、意义的世界化、人生在世和创世的多维化等问题的理解,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多元化写作和身体化创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王琦
  • 全文[ PDF 8034160.0 MB ] 2023.2(12):45-53  共有 444 人次浏览
  • 历史叙事主体化与总体性史诗的生成演进——从《故事新编》到历史穿越...
  • [摘要]五四以来历史叙事的主体化,经历了以《故事新编》为代表的现代历史短篇,以《李自成》为代表的史诗长篇,与以《临高启明》为代表的历史穿越小说三个阶段。现代历史小说以现在时态讲述历史故事,叙事主体追求多元历史的诗意;当代历史长篇在反映历史总体性规律目的下以叙事主体的自觉选择,完成了文化冲突与历史理性的深刻反思;网络众筹写作使历史穿越小说的主体变成了众多网友的真实肉身,通过多重主体的合作书写,展开了历史丰富的褶皱,但问题和弊端也显而易见。这些都为未来的历史叙事,提供了可资参鉴和反思的参照,以及建构主流话语历史叙事的契机。
  • 王 姝
  • 全文[ PDF 1744.0 MB ] 2020.6(9):45-53  共有 1121 人次浏览
  • 阐释的记忆与技艺——《文心雕龙》在美国汉学界的“中国性”与“世界...
  • [摘要]《文心雕龙》在20世纪美国汉学界的传播与研究,不宜简单理解为汉学研究的比堪发微,而应理解为比较研究的阐释学问题。美国的《文心雕龙》比较研究,以20世纪中叶以来渐成世界文学批评中心的美国整体文学语境为阐释空间,以阐释的记忆与技艺为研究方法,既回返中国文学批评历史语境凸显《文心雕龙》的“中国性”身份,又移置美国文学批评当代空间而拓展《文心雕龙》的“世界性”价值,从而成为20世纪海外《文心雕龙》研究最有建树的成果。
  • 谷鹏飞
  • 全文[ PDF 1781.0 MB ] 2020.1(9):45-52  共有 1217 人次浏览
  • 文化研究对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体系的挑战与重构
  • [摘要]文化研究对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体系的建构既是挑战又是拓展。中国当代学者的诸种观点、思想与方法汇聚其中,形成积极的肯定性接受、激进批判、策略性接受、否定性批判以及注重挖掘文化研究阐释“中国问题”的复杂性等五种代表性观点。文化研究带来新的突破与拓展,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对文学批评领域敞开了新的阐释空间,另一方面则从性别、民族、媒介等向度开启了文学理论话语的崭新视域。文化研究为重建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体系提供了四个方面的价值:一是激活中国文论的危机意识,二是提升文学理论的实践品格,三是直面“中国经验”,四是坚持“历史化”思维。
  • 颜桂堤
  • 全文[ PDF 1652.0 MB ] 2019.3(8):46-54  共有 1117 人次浏览
  • 何为“怪物”? ——生命政治视角下的“怪物”考
  • [摘要]怪物不仅存在于艺术家的想象中,也同时在理论的凝视中生成、变化。对怪物的界定透露着我们对生命本身的理解,一种关于怪物的知识即意味着一种生命政治的诞生。古典时代的怪物理论用经验主义的方法建构可以解释怪物存在的知识系统,怪物作为病态、怪异之物被排斥出“正常”的生物系统,怪物被形塑为人类道德、理性的象征,对怪物的规训使压抑怪物的行为合理化。这种理论的部分失败使得怪物性被重审:阿甘本在生物性的身体与政治性的身体之间,发现了一个游离于区隔之外的怪物形态,成为怪物意味着抓住我们自身生活的不可能性,从而让生命真正开始;康吉莱姆强调怪物对标准的偏离本身就是在创造新的标准,怪物性内在于人类;而在德勒兹的弱势文学中,文学是对被“正常”拒斥的怪物之力的召唤。怪物使古老的“灵魂优位论”被共生的多元论超越,这种好奇与恐惧交织的情绪正是培植怪物形象的温床。与游荡在当代叙事和图像中的怪物幽灵相遇,也许正是我们敞开自身的契机。
  • 刘欣
  • 全文[ PDF 1738005.0 MB ] 2023.1(12):47-54  共有 772 人次浏览
  • 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进程中的“中国性
  • [摘要]1919 年到1925 年间,中国作家开始探索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道路。虽然这一阶段中国既没有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艺论述,也少有苏俄、日本等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但作家还是在苏俄、日本的无产阶级运动的文艺经验中提炼出保护“文化遗产”、发展“民众艺术”、倡导“无产阶级文化”、宣传“主义”/“革命”、争论“文艺自由”等理论问题。作家没有原封不动地将这些问题移植到中国,而是立足中国文艺现实、结合经典马克思主义,赋予这些问题“中国性”。从苏俄、日本等的无产阶级运动文艺经验“中国化”开始,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发生了;在“中国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性”产生了。
  • 李金花
  • 全文[ PDF 1564833.0 MB ] 2021.3(10):48-55  共有 820 人次浏览
  • 明清八股与史传
  • [摘要]明代中期以后,随着“以古文为时文”蔚为风气和叙事文在古文谱系中地位骤升,八股与史传结下了不解之缘。八股文体的特殊性,决定了根柢经史的迫切性和以史解经的必然性。《四书》《五经》外,明清作家特别强调研读《左传》《史记》《汉书》等史籍,借鉴史传在章法结构、散体表达、虚构艺术和风格塑造等方面的杰出成就,为这种日趋陈腐、空疏的文体注入充实的内容和蓬勃的生机。史传因此越来越多地进入文章选集和评点家视野,日益辞章化和文学经典化。
  • 何诗海
  • 全文[ PDF 1600883.0 MB ] 2021.4(10):48-56  共有 672 人次浏览
  • 《摩罗诗力说》与鲁迅的文章观
  • [摘要]要关于《摩罗诗力说》等鲁迅早期文言作品,一些学者运用“材源考”的方式还原了其所依据的蓝本,认定其为“编译”性质。这种注重知识生产的实证研究自有学术价值,却不应因此忽略古文中“学问”与“文章”的纠缠,对文章脉络与文体的讲究。从文章学的角度考察《摩罗诗力说》一文,可知其主旨是在“纯文学”的视域下反思诗教传统,反对诗教主张的“温柔敦厚”与“征圣”,既强调纯文学的“不用之用”,又主张文学应具有启蒙主义的“教示”功能;在文体上,鲁迅采用了“说”的文体,运用史传笔法,文风纵横抑扬,详赡气盛,情文相生。鲁迅根据文章的立意谋篇对材料进行了统筹,做到了文脉的通畅与结构的整一。
  • 吴海洋
  • 全文[ PDF 1545499.0 MB ] 2021.5(10):48-56  共有 993 人次浏览
  • “ 理论” 之后的新型写作及其汉语因缘
  • [摘要]国际前沿上多种修补“理论”的方案,未及根除“理论”的盲点,即尽管致力于拆解自明性,自身却仍不得不依托于语言而也始终内含深层结构,使所说同样成为某种假象而待拆解,动摇了该方案得以成立的基。“理论”之后,很自然地便需要在自控性祛魅的同时主动显示受控的一面,发展出积极兼容二者的临界写作;它来自符号打破二元对立深层结构、置回区分关系网络后的复杂重组及其文学实质,话题写作、事件写作、转义写作与喻说写作富于学理序列地展开为其具体方式。它们与我国诗性传统在是否自觉针对形而上学这点上呈现区别,在创造话语效果方面则具有联系:二者基于扬弃的融合,不失为“后理论时代”增进民族文化自信的有益尝试。
  • 刘 阳
  • 全文[ PDF 1982.0 MB ] 2019.1(8):48-55  共有 1281 人次浏览
  • 地图术:从幻想文学到故事世界
  • [摘要]幻想地图不仅是辅助读者理解的副文本配件,更是一套不断运作的沉浸 机制。对宗教信仰而言,幻想地图提供指引,并训诫世人。对乌托邦及科幻小说而言, 幻想地图带来了某种真实的感觉。对冒险小说而言,幻想地图是诱人的召唤。托尔金致 力于打造具有内在逻辑的世界架构,为幻想世界树立了理性规则。“可写的”幻想地图 是世界架构的基础构件之一,既是故事之内的、召唤英雄前来冒险的叙事引擎,也是故 事之外的、可供多方主体广泛参与的跨媒介平台。基于幻想地图的跨媒介叙事体现为“英 雄的游荡”与“地图的铺展”,故事世界由此实现叙事增殖乃至无限叙事。
  • 施 畅
  • 全文[ PDF 4790.0 MB ] 2019.2(8):48-59  共有 1551 人次浏览
  • 路遥小说的超越性境界及其文学史意义
  • [摘要]内容提要如何看待和评价路遥的小说,成为当前学界的一个焦点和难题。由于长期以来简单地理解现实主义传统,也受制于西方的文学理论和小说理论,致使路遥的小说成就和地位没能得到凸显。实际上,路遥的小说一面奠基于现实主义传统,一面又是非常开放和异常广阔的。它的天地境界、对婚恋关系的辩证理解,以及“同呼共吸”的心灵叙事,都为包括中国当代文学在内的新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和价值。其开拓性、创新性和深刻性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值得进一步展开研讨。
  • 王兆胜
  • 全文[ PDF 2073.0 MB ] 2018.3(7):49-59  共有 1262 人次浏览
  • “理论之后”中国文论的境遇与知识学反思
  • [摘要]进入21 世纪以来,中国文论的发展显现出一种从现代知识型向后现代知识型转换的理论趋势。这一知识型转换发生于“理论之后”的特定知识生产境遇之中。“后理论”时代的到来,成为我们对于中国文学理论知识生产进行深刻的批判性反思的重要契机。在基于知识学反思的理论探讨中,人们试图重新确立文学理论的知识学定位,辨析“理论”终结的可能与意义,探寻超越“理论”危机的新路径,寻求由此形成中国文论的原创机制,并适时使中国文论走向世界。这一主导思路引领当代中国文论知识生产因应文学与文化生态的整体变化而趋向于多元共生状态;以此为境遇和理论前提,以“综合创新”为指向的文学理论体系建构日渐成为学界共识。
  • 姜文振
  • 全文[ PDF 1750.0 MB ] 2020.4(9):49-55  共有 842 人次浏览
  • 视觉系统与台湾“超现实”诗风的跨媒介实践
  • [摘要]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现代主义运动使中国台湾地区的诗歌全面踏上现代化的追索之路,“超现实”诗风的崛起是其突出表现。论及超现实主义的理论旅行与本土化实践,现有研究多着重于文字系统的作用与影响,作为重要传播媒介的视觉系统往往被忽视。在现代派提出“横的移植”之前,“超现实”艺术风格首先在美术领域大放异彩。诗坛与画坛的视觉文化实践互动密切,诗人的文学生产吸纳图像媒介的视觉修辞与美学观念,形成一股跨媒介的“超现实”诗风。这不仅凸显出台湾现代主义运动的跨媒介性,为解读诗歌的现代化提供一条崭新的路径;并且,“超现实”的跨媒介实践揭示了视觉修辞的抗争性,折射出五六十年代台湾诗人特殊的“情感结构”。
  • 赖秀俞
  • 全文[ PDF 1747070.0 MB ] 2021.6(10):49-56  共有 693 人次浏览
  • 汉字美学的本体起源探微——兼论“意象”的语言学内涵
  • [摘要]讨论汉字美学无法回避哲学起源问题,对该问题的思考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汉语的字、词、文的演化孳乳实际上遵循的是同一个“意象”原则,是“意象”在汉语形态特征中三位一体的表达;汉字的起源同时伴随宗教性和审美性,而宗教性日渐被审美性取代,成为意象的组成部分深入美学之基;意象不仅是汉字视觉美感的滥觞,更是抹除了汉字哲学日渐式微的宗教色彩的敞开性的本源;因而,“意象”最终建立起一种以汉语资源为主体的新的哲学本源话语。
  • 杨 也
  • 全文[ PDF 1820162.0 MB ] 2022.2(11):50-57  共有 685 人次浏览
  • 从“务反近体”看韩愈文章复古的激进追求
  • [摘要]韩愈的文章复古以“务反近体”的激进态度展开。他在一切文体中追求避骈就散,体现了极端化的语体选择;在语言表现上,以散体为本改造骈体、追求骈散的对抗性融合;其“务反近体”的激进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排斥了唐代复古作者的中和艺术趣味。复古思想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由来已久,但韩愈之前的复古思想,普遍缺少激进和极端化色彩。韩愈文章复古的激进追求,在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对文学创新和文化变革的理解。
  • 刘 宁
  • 全文[ PDF 1634260.0 MB ] 2022.1(11):50-58  共有 861 人次浏览
  • 明清文章学中的“调法”论
  • [摘要]“调法”是明清文章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范畴,体现了传统文论对古文中内蕴之音乐性的深入认识。从万历年间开始,“调”便成为八股文领域常用的批评术语;时文评家吸收转化了宋元以来字法、句法、章法中的诸多形式批评因素,用以重组、建构“调法”之论述,将对文章整体风格、节奏的抽象体验落实为具体的作文法度,其内涵涉及平仄、句式长短、语序、关联虚词等多个方面,呈现出向“句调”聚焦的倾向。调法之论由时文批评渗透到古文乃至先秦经籍的细部批评,通过举业指南、古文评点本等形式在士人阶层的知识世界中传播流行。清代桐城派的古文声调论,主张由字句、音节以窥神气,正建基于晚明以降“调法”之批评实践和理论总结。
  • 胡琦
  • 全文[ PDF 1763.0 MB ] 2021.1(10):50-58  共有 1057 人次浏览
  • 作为反思结构的“后现代” ——论《尤利西斯》与《玫瑰的名字》的“...
  • [摘要]翁贝托·埃科的“后现代”是建立在创作与诠释之间对话关系之上的一种反思结构。在《开放的作品》中,埃科就已产生了该种思想,并根据作品与接受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定义了两种“开放的作品”,即“运动着的结构”与“我们于其中运动的结构”。“运动着的结构”被视为一种挑战读者知识储备与创造理想读者的先锋美学形式,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所使用的“大量铺陈”技法正是其中的代表。虽然“大量铺陈”技法是古典修辞的一次当代再现,是作者向读者传达其重返历史的“后现代”意图的一种非典型“现代主义”技法,但埃科认为,“现代主义”的外在先锋美学形式阻碍了内在意图的传达,从而使作品变得封闭。埃科在“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双重编码”结构的启发下创作了《玫瑰的名字》,把传统类型叙事“侦探小说”即“我们于其中运动的结构”设计为小说的外在框架,而把“元叙事”和“互文反讽”等“后现代”技法作为传达作者意图并与读者进行对话的内在手段。埃科通过改良《尤利西斯》的文学策略,使他的“后现代”创作成为了一种以内在的反思性结构启发读者的创造性诠释。
  • 卢嫕
  • 全文[ PDF 1915989.0 MB ] 2022.6(11):50-58  共有 626 人次浏览
  • 曲喻与矫饰:论钱锺书诗学研究中的“巴洛克”因子
  • [摘要]钱锺书关于巴洛克诗歌的见解是中国现代诗学的重要成果。钱锺书阅读了大量诗歌选本和研究著作,并做了笔记;其关注的重点在修辞,并由此生发出两种颇能体现其治学特色的视角:其一,巴洛克修辞融合感性与理性,钱锺书常将其与宗教、哲学文本相会通,也喜爱探究各种手法背后的人性因素;其二,钱锺书受库尔提乌斯等学者影响,将巴洛克视为普遍的矫饰主义文学的代表,并在贯通古今中反观中国传统。“巴洛克”构成了钱锺书诗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因子。钱锺书的诸多片段论述具有内在的联系,值得深加挖掘。
  • 彭英龙
  • 全文[ PDF 1727239.0 MB ] 2022.5(11):50-57  共有 524 人次浏览
«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